CGS Logo
企業動態
Corporate News

通州打出92℃地熱井

來源 時間:11/12/2015

恒有源科技發展集團(微信號:HYYESSTD)專注於淺層地能作為建築物供熱的替代能源的科研、開發和推廣。致力於原創技術的產業化發展,實現為建築物無燃燒供熱,大力發展地能熱冷一體化新興產業。

 

      北京市地熱勘察,又有重大發現。北京市地勘局、北京市地熱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近日在通州西集地區打出了北京市第三眼水溫超過90℃的地熱井,出水溫度高達92℃,出水量也超出預想。據測算,西集地區的地熱資源若充分開發,將足夠為300多萬平方米的建築清潔供熱。

地下“湧”出高溫熱水

      西集一家荒廢的造紙廠內,爬上三米多高的鑽井平臺,熱氣隨即撲面而來。鑽井工人時寶利用樹枝綁起溫度計,伸向水堰箱,紅色的液柱迅速上升。圍在一旁的專家摘下眼鏡查看,“衝破91℃了!”時寶利舀出這天的第一盆熱水,把30多顆雞蛋泡進去。十多分鐘,雞蛋都已煮熟。

      “這些水來自3000多米的地下深處,原本儲存在碳酸鹽岩裂隙中。”北京市地熱研究院院長鄒登亮透露,剛剛打出的這眼井被命名為“西集1號井”,正是它證明了西集地區存在豐富的地熱資源。雖然通州西集地區本身處於北京四大地熱異常帶之一的榆垡-采育-西集地熱異常帶內,但在這一地熱異常帶內,僅在南部鳳河營地區發現過中溫地熱資源。

      “以前一直覺得能打出地熱井,但沒想到水量、水溫能有這麼好。”幾天前,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汪集暘、國務院原參事王秉忱在內的7位專家特意針對西集1號井開了一次長達3個小時的評審會。專家組認為,該專案成果品質達到優秀,井眼出水溫度為92℃,達到“中溫地熱資源”的標準。據介紹,北京一直還未發現高溫地熱資源,中溫井此前也只有兩眼。

      勘查數據顯示,西集1號井每天最大出水量達到3072.64立方米,成為北京目前出水量最大的中溫地熱井。

歷經15個月終於采出

      想從地下3600米的位置準確找出地熱水並不容易。時寶利已經和20多位工友在這片荒地上住了15個月,連續四次向下開鑽。在地表處,這眼深井的直徑達到40多釐米,可到了3588.88米的最深處,直徑只有15釐米。如此遙遠的狹小空間內,還要精准完成一系列的套管、固井、安裝濾水管等高難度動作。

      記者瞭解到,第二次開鑽的施工過程中,技術人員要從地下378.78米的位置一口氣鑽到2402.8米的位置,長達2000米的套管總重量已接近鑽機的提升極限,再加上地層岩性主要為砂岩、泥岩,非常容易發生坍塌等事故。好在,開鑽方案多次完善,工人們像“走鋼絲”一樣謹慎操作,終於開創了全國地熱井施工單次開鑽最長下管紀錄。

 

有望嘗試地熱發電

      西集打出來的這眼地熱井,讓已經在地勘行業工作幾十年的中國能源研究會地熱專業委員會主任鄭克棪很是激動。據他計算,西集的這眼地熱井熱量已達到8.26兆瓦,位列北京地區第二名。

      8.26兆瓦能夠做什麼?鄒登亮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僅僅依靠這一眼井的熱量,每年便可支持附近20萬平方米建築的清潔供暖,利用過的地熱水還會通過回灌井全部回到地下。而根據這眼井的產能,進一步估算整個西集地區的地熱資源量,大致可滿足300多萬平方米建築的供暖需求,另外可提供40萬平方米的工業用熱。這些地熱資源投入使用後,預期每年可節省標煤15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5萬噸,減少粉塵排放10萬噸。

      “西集1號井印證了這裏豐富的地熱資源,未來將制定周邊地熱資源的開發規劃。”鄒登亮說,在本項目成功勘查的基礎上,由點及面,未來將進一步厘清北京市東南地區地熱地質條件,查明地熱資源分佈特點。

       此外,針對區內地熱資源特點及潛力,未來也有望建設中低溫地熱發電試驗站。“一旦實現地熱發電,也就意味著西集1號井的利用從地熱供暖升級到發電,能源利用將更高效。”鄒登亮說。

來源_北京日報

 

訪問恒有源集團官網查看

聯繫我們 | 網站地圖 | 法律聲明
©版權 中國恒有源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本公司保留一切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