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1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在北京圓滿落幕。回顧過往,“碳達峰、碳中和”無疑是本屆服貿會上最重要的關鍵字之一。據不完全統計,服貿會上至少舉辦了15場相關論壇和活動。中國已經提出明確目標,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宏偉目標前,服務貿易能為“雙碳”目標具有哪些聯繫?在這場服貿會中,可謂百家爭鳴,各村也有著各村的高招。
在首鋼園區舉行的“2021全球PE論壇”上,“未來可持續投資助力碳中和”等相關話題成為嘉賓們熱議的焦點。與會專家表示,在未來可持續投資領域,僅實現“碳中和”目標,總共需要139萬億元投資,占每年GDP的比重超過2%,大部分將投入到新能源、能源基礎設施,以及“碳中和”科技創新和傳統產業改造轉型等長時間維度的投資主題。
據國際能源署數據,發電和供熱行業是我國碳排放的重要領域,約占51%,工業行業以28%的占比次之。“減碳減排主要在於控制和改進人類的生產消費活動,其中最主要的是減少化石能源的消耗量。實現‘雙碳’目標,能源是源頭,工業是重點。”國家工信部原部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在2021全球綠色經濟財富論壇上表示。
能源轉型對實現“碳中和”戰略至關重要,如何進行系統性的能源革命呢?“碳中和的‘牛鼻子’是使用清潔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並逐步通過電氣化將終端能源消費轉移至電力生產端,最終實現電力的低碳化。”北京市應對氣候變化管理事務中心主任邱大慶表示,我國能源結構是以高碳的化石能源為主,推動碳減排必須推動以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的轉型。能源低碳化意味著從供應側到消費側全部都要進行系統性的轉變,這一轉型過程有大量的創新需求。
對此,北京市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協調機制,將碳強度和總量目標分解到各區,按年度進行考核,通過碳排放交易系統,設定重點碳排放單位,控制目標,配額逐年收緊。
除了政策體系建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首任主任李俊峰還指出,能源轉型的第一個主要邏輯是從資源依賴走向技術依賴,隨著技術進步,能源發展內容可以不斷更新,發展的成本不斷下降。全球能源轉型的路徑大體上是一致的,首先減少煤炭的消費量,其次是控制煤電,實現電力系統的近零排放。
李俊峰表示,“喊口號解決不了‘碳中和’的問題,因為它是一個能源系統的轉型、社會經濟系統的轉型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需要長期的努力,必須要落實到行動上面。”
“要儘快制定能源轉型的路線圖、時間表。”李俊峰認為,“北京周邊的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有條件通過能源轉型助力大氣品質徹底好轉和二氧化碳排放實質性下降,進而推動實現‘碳中和’。北京的能源消費量不高,歷史包袱比較小,轉型阻力小,可以考慮建成全國第一個無煤城市和中國乃至全球第一個交通電動化的大都市。”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在本屆服貿會上,可以看到各行各業正用實際行動努力助力“雙碳”目標從願景變為現實。
《中國地熱能》雜誌歡迎訂閱
《中國地熱能》是由中國地熱能出版社主辦,北京節能環保促進會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專業委員會等協辦的科技期刊,於香港公開發行,雙語半年刊。我們的辦刊宗旨是為政府制定能源政策提供參考建議,為地能開發企業提供宣傳平臺;為設計者、大眾提供交流空間;推廣淺層地熱能利用經驗,展示應用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