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S Logo
企業動態
Corporate News

“煤改”改變了什麼

來源《中國地熱能》 時間:5/31/2018
“煤改”最直接的原因,當屬近年來持續難解的一場場霧霾天氣。對於燃煤與霧霾的關係,人們有一些共識,也有一些疑問。那麼,北京在歷經多年的“煤改清潔能源”以後,霧霾還在嗎?“煤改”又帶來了哪些變化呢?
煤改與霧霾
 

因為人努力,天空更藍了

 

2017年給人們最直觀的感受是天藍了霾少了,尤其是供暖季。來自國家環保部監測的數據顯示,2017年的最後一個月,北京的空氣品質與張家口、昆明等城市一同列入了全國的前十名。而一年前,北京卻籠罩在一場跨年霾裏喘不過氣。

與一年前相比,2017年的北京“煤改清潔能源”更進一步。截至年底,城六區及南部平原地區已實現無煤化,集中供熱清潔能源採暖的比例達到97%以上,“煤改電”“煤改氣”大規模進入居民生活,小型燃煤鍋爐基本淘汰完畢。有數據稱,北京的壓煤減煤措施對PM2.5的下降貢獻率超過了40%。

“煤改清潔能源”和“無煤化”能為PM2.5的降低貢獻這麼大的力量,可能是很多人想不到的。事實上,重霾污染天氣的形成,不僅僅是一次排放顆粒污染物的結果,更重要的是二次氣態污染物的化學轉化。在迅速增多的二次污染物中,燃煤產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都是生產PM2.5的重要原因。

為了從源頭降低PM2.5,近五年,北京市先後採取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四大燃煤電廠關停四大燃氣熱電中心建成投運、散煤治理等“清煤降氮”等措施,使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濃度年均濃度持續下降。其中,2013年北京市二氧化硫年均濃度為28微克/立方米,2017年這一數字首次下降到了個位數,僅為8微克/立方米。

北京市環保局公佈的2017年的全年空氣品質情況則顯示,這一年北京市優良天數達到226天,同比增加28天,重污染日23天,同比減少16天。同時,2017年全年中,有九個月的月均PM2.5濃度是近5年同期的最低水準。“天更藍”不再是人們的期盼,也有了實實在在的階段性的進展。

然而,與燃煤劃清界限,就能夠最終實現“天藍”的目標嗎?事實並非如此。就像是環保人常說的那樣“人努力,也要天幫忙”。在環保部2018年2月27日舉行的例行發佈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教授就曾指出,按照最近幾十年的長週期分析,2013年至2017年是京津冀、長三角區域氣象條件比較差的時期。與2013年相比,2014年與2015年氣象條件較差,2017年略有轉好。他直言,“北京市2017年的PM2.5年均濃度下降了15微克/立方米,這裏面人努力大約占了70%,而天幫忙的貢獻大約占了30%。”

微信图片_20180517131249_副本.png

煤改與供暖
 

改變難免插曲,適應需要時間

 

據統計,2016年全國共完成煤改電、煤改氣300萬戶,2017年全國共完成煤改電、煤改氣578萬戶。是“煤改氣”還是“煤改電”,並不需要個人去選擇,但是“煤改”關係到的冬季取暖問題,卻是每個人都會關心的。

 

“煤改氣”遭遇“氣荒”

 

不期而至的一場“氣荒”插曲,讓“煤改氣”經歷了一次拷問。

2017年冬季,受到惡劣天氣、進口氣減少供應、“煤改氣”政策等影響,中國北方再度出現了“氣荒”現象,多地限氣停氣。與以往不同,此次人們將關注焦點放在了正在大範圍推進的“煤改氣”政策上。

“煤改氣”主要替代的領域,包括散煤用戶;鋼鐵、有色金屬、化工、水泥等工業製造業企業;和燃煤電廠等三大方面。根據《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畫》,各地方政府對“煤改氣”的數量規定了量化指標。我國天然氣保供原則第一條,就是保民生,因而在計畫之內的“煤改氣”,應該可以基本得到天然氣的保障。但在實施過程中,部分地區的“煤改氣”數量早已超過量化指標。

由於2017年年底的一場“氣荒”,全國多地供氣公司下發了限氣通知。幾乎同一時期,還有消息報道了“煤改氣”工程進度造成的供暖推遲現象。在河北保定、曲陽,河南安陽,山西臨汾等地接連爆出村民煤爐被撤走,而新的採暖設施卻未建好或者天然氣並沒有接入。

為此,環保部向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下發的“特急”函件《關於請做好散煤綜合治理確保群眾溫暖過冬工作的函》指出,煤改氣(電)未完工的專案或地方將繼續沿用過去的燃煤取暖或其他方式。

在2017年底回應部分群眾冬季取暖受影響時,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也表示,會從增加國內生產能力、增加進口、南氣北調等六方面保障民生用氣。供氣有缺口的地方,要認真落實“壓非保民”方案。也就是說,只要是民生用氣,無論是合同內還是合同外,都要無條件予以保障。

同時,他也強調,各級各部門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居民供暖宜電則電、宜煤則煤、宜氣則氣、宜油則油,保障人民群眾溫暖過冬。

微信图片_20180523160816_副本.png

 

“煤改電”遭遇問價

 

“氣荒”引起的社會關注,一直延續到了2018年兩會期間。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就提交了一份《關於加大推廣“煤改電”實現清潔採暖的建議》的提案,呼籲加大推廣“煤改電”實現清潔採暖。

那麼,“煤改電”又給人們帶來了哪些變化呢?

同樣的2017年,還有一些人正在經歷著取暖習慣的改變。一部分人感到從燒煤爐的灰頭土臉中解放出來了,另一部分人尤其是低收入的人群卻感到力不從心,因為取暖“貴”了。

中國能源報對順義區“煤改電”情況進行過調查採訪。儘管每家的採暖用電情況不同,村民們還是覺得經過補貼後每月電採暖費用比燃煤取暖高,大約高出1/3左右。

有代充電費服務的商店店主,也明顯感到入冬後充電人數、次數和額度的明顯增長,原本充電三五百元就能用上兩三個月,現在一充就是500元到1000元。

對有收入的人群來說,這些變化對於生活的影響有限,而對於原本就低收入的農村老人而言,一個採暖季就要花去年收入的3、4成,日常生活更要省著用,扛著凍。

還有人擔心,三年的補貼期限。按照政策,順義區完成“煤改電”取暖的農村住戶取暖季期間享受峰穀電價,經過市、區兩級財政各補貼0.1元/度後,夜間穀段電價為0.1元/度。每個取暖季每戶(表)限額1萬度。如果補貼期限到了,採暖費用的壓力將會進一步增加。

 

“煤改”到底要不要慌?

 

“煤改電”的人們計算著電費來取暖,“煤改氣”的盼著“氣荒”別再回來。這些在“煤改清潔能源”進程中,走在前列的人們,到底用不用對“煤改”感到心慌?

其實,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天然氣產業的發展尚不成熟,天然氣市場仍處於快速發展期。隨著天然氣消費的快速增長,我國供氣安全保障問題日漸嚴峻。據統計,2017年天然氣消費量為2375億立方米,同比增幅達15.63%,刷新了近十年來天然氣消費同比增長率的歷史。有專家分析,我國天然氣產業鏈的上游資源存在海外氣可能斷供等高度不確定性的風險,且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城市燃氣需求擴大,“煤改氣”大範圍推進,遇到極端天氣或特殊情況,“氣荒”就會在冬季上演。

但是,通過政策和措施的進一步改善,“氣荒”問題是可以緩解的。如在供應端,國內可爭取油田保障滿負荷生產,與中亞天然氣管道上游資源可通過密切溝通協調,爭取增加進口氣。同時,探討適當的調峰措施也有助於避免冬季“氣荒”的出現。

“煤改電”方面的待解問題,也需要採取行之有效的對策。如繼續推進電網基礎建設,保障“煤改電”後的用電供應和用電安全。再如提供更為親民的財政補貼政策。因為,對其他省份而言,北京地區“煤改電”用戶享受的補貼政策已經相對優越,但仍有村民對價格感到憂慮,已說明“煤改電”仍需因地制宜的優惠政策,讓村民送走煤爐子,也能習慣用上“電爐子”。

日前,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對“煤改”在治理PM2.5方面的作用給予了肯定。他表示,1噸散煤的污染物排放量相當於15噸以上電煤排放量,因此煤改氣、煤改電在治理PM2.5方面作用很大。

在採暖方式上,“煤改清潔能源”已經是大勢所趨,而“煤改氣”“煤改電”卻不是唯二途徑。或許我們更需要更深入的調研和思考的是,清潔採暖該如何讓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用的安心。

微信图片_20180517131311_副本.png

煤改與技術
 

方向各不相同,創新還在路上

 

我國傳統的供暖方式仍以燃煤為主。集中供暖的熱量來自集中鍋爐房,分散供暖的採取燒散煤等方式。由於大氣污染的現實問題,傳統的供暖方式迎來變革。

事實上,國外的供熱模式不盡相同。歐洲主要是熱電聯產、區域供熱和集中供熱等,日本則因南北緯度的跨度大,採用了燃氣或熱泵等分散供暖方式。目前,我國的“煤改清潔能源”主要推進的是“煤改氣”和“煤改電”方式,並正在由集中供暖向分散供暖進行優化發展。

從空調到熱泵,電供暖隨時間推移在技術上出現了一些少為人知的方式。尤其是對於暖通行業而言,電供暖也分為熱泵供暖和電直接供暖兩種方式。

電暖氣、電纜發熱都屬於直接利用電能產生熱能供暖,而熱泵供暖則不同。熱泵供暖,是可再生能源的供暖方式。作為一種熱量提升裝置,熱泵能夠將熱能從低溫物體傳送到高溫物體。熱泵工作時本身消耗很少的電能,卻能從環境介質(水、空氣、土壤等)中提出數倍於運行的電能,用以提升溫度進行利用。因為具備節能特點,歐美日都在競相開發新型的熱泵。

此外,平原地區以大眾農作物為燃料的農村,和森林植被豐富、枝丫柴和木製品加工廢棄物多的地區,也可以考慮成本不高的生物質取暖方式。生物質清潔能源供暖對大氣環境改善有益,減少焚燒污染、改善農村面貌,同時可謂農民增加部分收入。

正如技術的腳步從未停歇,“煤改清潔能源”和“無煤化”的進程也仍在前行。它呼籲政策先行,保障老百姓的供暖如常,甚至更好;它促進技術不斷湧現,創造更便捷更實惠的取暖方式;它更期許與藍天相伴而行,成為老百姓供暖的一種新的習慣。記者/李晶

2017-3-9微信二维码 拷贝.jpg

聯繫我們 | 網站地圖 | 法律聲明
©版權 中國恒有源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本公司保留一切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