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有源科技發展集團(微信號:HYYESSTD)專注於淺層地能作為建築物供暖的替代能源的科研、開發和推廣。致力於原創技術的產業化發展,實現為建築物無燃燒智慧供暖(冷),大力發展地能熱冷一體化新興產業。
(接上)
“相比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地熱雖同屬清潔能源,但是它不受晝夜溫差、氣候變化的影響,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應用前景非常廣闊。而且地熱能的適用性很強、利用方式多樣、運行成本低,這些都非常符合市場對新型能源的呼喚。”中聖清潔能源投資(江蘇)有限公司大中國區經理陳海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
曹耀峰表示,目前能源結構以化石能源為主,未來將逐步轉為以水電、核能、地熱能、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為主。地熱資源是可再生的清潔能源,在以後的能源結構調整、氣候變化、大氣污染治理中將會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需要重新給予認識和定位。
“在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後,中國對2030年的碳排放強度和達到峰值的期限都做了承諾,預計地熱能在"十三五"規劃中將實現替代標煤7210萬噸,對應減排二氧化碳1.77億噸的目標。地熱能的黃金時代很快就會到來。” 曹耀峰說道。
“對於治理霧霾而言,社會各界已形成共識,就是要調整能源結構,大力發展可再生和清潔能源。目前多數觀點認為燃煤鍋爐和散煤燃燒是造成霧霾的重要誘因,而利用地熱取暖替代燃煤鍋爐取暖可以有效減少霧霾。這對於地熱的開發利用也會形成一個強大的助推力。”中宇資訊能源市場分析師關大利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
對於地熱能在未來能源格局中將扮演的角色,中國工程院院士多吉援引有關數據預測,2050年世界發電結構中清潔能源將占主導地位,其中地熱能將占5%以上,並將逐步提高占比。2020年、2030年和2050年我國地熱發電裝機容量將分別達到30萬千瓦、220萬千瓦和1900萬千瓦。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正以平均每年12%的速度增長,但與豐富的地熱資源相比,地熱利用尚未達到規模。目前我國每年開發的地熱能不到年可利用量的千分之五,進一步開發利用和替代燃煤的潛力巨大。而地熱資源開發緩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沒有形成完整的技術體系支撐。
技術急需完善
據瞭解,地熱能和其他新能源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屬於礦產資源,需要進行水文地質礦產勘察,然後通過地熱鑽井進行開採。無論是什麼形式的地熱資源,比如熱礦泉水、蒸汽還是土壤熱源,都需要地熱鑽井,可以說,地熱鑽井是地熱資源轉化為新能源被利用的必需手段。
陳海指出,通過鑽井,向地下幾百米甚至幾千米索取能源,傳輸到地上,進行各種地熱利用,是非常複雜的工作程式。地熱井工程一般時間很長,工程投入資金也很高,但這一階段的工程關係到地熱能開發的成敗。從目前來看,我國地熱鑽井技術還有待於提高。
除了鑽井技術之外,我國地熱的勘察工作也較為落後。一些地熱開發區沒有進行正規的地熱勘察工作,為了滿足商業目的,直接進行地熱鑽井,雖然有一定的商業式地熱資料,卻缺乏科學的精度,從而影響對該地區的地熱資源的分析與評價,盲目開採,不但無法達到長期利用收益的效果,也造成了資源的浪費,並且增加開發的風險性。
源自_中國產經新聞
訪問恒有源集團官網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