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有源科技發展集團(微信號:HYYESSTD)專注於淺層地能作為建築物供暖的替代能源的科研、開發和推廣。致力於原創技術的產業化發展,實現為建築物無燃燒智慧供暖(冷),大力發展地能熱冷一體化新興產業。
從自然環境稟賦方面來看,相比其他的替代煤供暖方式,地熱能具有獨特的優勢。中國科學院院士汪集旸表示,“地熱能資源開發利用的潛力很大,地熱能資源到處都有,使用成本相對來說較低。同時,在新能源大家族裏,與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相比,地熱資源是最現實的且最具競爭力的能源之一。”
發展地熱能的必要性
中國是以煤炭為主要能源的國家。然而,霧霾等環境事件,正在倒逼能源消費結構做出調整。在我國能源結構調整的驅動之下,自身的清潔和可再生等優勢,使地熱能源成為效率更優的能源選擇之一。
出於對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的考慮,政府嚴格限制燃煤電廠和燃煤鍋爐的建設,有條件的城市正在推進“煤改氣”工作。然而,天然氣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且我國的天然氣資源十分有限,需要更有效率的能源進行補充、替代。
相比其他非化石能源,地熱能源的優勢也較為明顯,主要表現為不受季節、氣候、晝夜變化等外界因素干擾,是一種現實並具有競爭力的新能源。
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地熱能源成為“無煤化”更有效率的選擇之一。
北京市曾提出“無煤化”工作方案,到2017年底,北京城六區要實現“無煤化”,其中東城區、西城區和海澱區在2016年實現“無煤化”。
國務院資深參事、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所研究員沈夢培表示,北京城六區要實現“無煤化”,原城市地區的“平房地區”用“煤改電”的方法實現。郊區農村住戶住的絕大部分使用燃煤採暖,從燃煤採暖到實現“無煤化”,改用電能採暖,具體可包括“煤改電”“煤改氣”等方式。
多年來,中國的地熱能發展一直處於默默無聞的狀態。不過,作為與太陽能、風電等並重的可再生能源,地熱能的利用效率不容忽視。汪集旸院士表示,地熱發電平均利用效率達73%,為太陽光伏發電的5.4倍,風力發電的3.6倍。與此同時,利用熱泵技術,依靠1kW的驅動能(電力)能供給2.5kW的淺層地能。
雖然,我國地熱資源以中低溫為主,但地熱能源蘊藏豐富,現有的地熱資源相當於8600億噸標準煤,僅中東部沉積盆地中就探明地下熱水資源491.7億立方米,它們蘊涵的能量相當於18.54億噸標準煤。因而,我國地熱能發展潛力巨大。
淺層地能供暖的可行性
地熱能主要用於地熱發電,和非電直接利用。其中,非電直接利用又包括供暖、製冷和生活熱水等幾個方面。目前,我國的非電直接利用已經居世界首位,主要是利用“三聯供”技術,為建築物供暖和製冷。
北京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副總工程師、中國地質調查局淺層地溫能研究與推廣中心常務副主任李寧波介紹說,截至2015年,全國地熱能(包括深層地熱、淺層地能)開發利用實現的供暖面積已達5億平方米。其中,深層地熱供暖1億平方米,淺層地能供暖達4億平方米。
根據省會城市淺層地能的調查評價結果顯示,我國31個省會城市200米以內熱容量為2.34x1016kJ/℃。因北京、天津未開展綜合換熱功率評價,其餘29個省會城市地能熱泵系統夏季可製冷面積為61.7億平方米,冬季可供暖面積為86.5億平方米。
淺層地能開發利用的總能量折合標準煤4.67億噸,如果淺層地能開發利用能效率取35%,可節約標準煤1.63億噸,約為實際能源消耗的0.1倍,是目前建築物供暖製冷消耗的1.42倍,可為供暖和製冷提供豐富的能源儲備。同時,可實現減排二氧化碳2780萬噸。
除資源稟賦的先天優勢外,我國也相繼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地熱能的開發利用。以北京為例,早在2006年就出臺了第一個支持發展地能熱泵地能熱泵的檔——《關於印發關於發展熱泵系統的指導意見的通知》,並與2006年7月1日正式實施。該檔補貼標準為:地下(表)水源熱泵35元/平方米,地埋管地能熱泵和再生水源熱泵50元/平方米。
李寧波介紹說,在政策推動之下,我國打造了一批地熱能亮點工程。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時,北京市內尤其是奧運場館中建成了一批具有標誌性的重點示範專案,國家體育場鳥巢、奧林匹克水上公園等奧運場館紛紛採用地能熱泵地能熱泵系統並取得了成功。
其中,奧運村再生水源熱泵專案,離清河污水處理廠較近,將清河污水處理廠處理後的再生水,作為熱泵的冷熱源,通過熱泵系統實現供熱製冷,很好地解決了奧運村內40多萬平方米的建築供暖製冷,作為北京奧運遺產,直到現在仍在使用。
上海世博軸總面積22萬平方米,採用了江水源熱泵+地埋管地能熱泵地能熱泵兩種系統供暖製冷,為綠色環保增加了亮點。
源自_《中國地能》雜誌
訪問恒有源集團官網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