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S Logo
企業動態
Corporate News

能源結構調整引向深入新能源占比仍待增加(上)

來源 時間:6/21/2016

恒有源科技發展集團(微信號:HYYESSTD)專注於淺層地能作為建築物供暖的替代能源的科研、開發和推廣。致力於原創技術的產業化發展,實現為建築物無燃燒智慧供暖(冷),大力發展地能熱冷一體化新興產業。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也是世界最大的能源進口國,還是以煤炭為主要能源的國家。數據顯示,2015年在中國的能源總消費量中,煤炭仍占60%以上。

固有能源結構有待調整

      鑒於中國“富煤缺油少氣”的資源稟賦,中國並沒有多少選擇,因而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尤其在此前的經濟快速增長時期,快速增長的能源需求迫使煤炭利用大幅度增長。

      儘管如此,我國能源利用效率相對較低,僅為33%,比發達國家低約10個百分點。另外,我國礦產資源的總回收率約為30%,相比國外先進水準低了近20個百分點。

      根據國際經驗,經濟增長進入資本密集型工業化階段後,潛力將進一步釋放,能源和資源消耗也必然出現高增長。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在能源資源開發利用上,在很大程度上仍在以土地、環境、資源的高度消耗和破壞作為代價。因而,中國的能源革命亟待推進。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曾表示,今後中國能源結構的調整應該是煤炭跟清潔發展的此消彼漲的過程,但是它除了政府的政策以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源需求增長。

      他認為,考慮到中國的能源稟賦和能源安全,石油和水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例在相當長時間內將保持穩定。能源結構調整中真正將起變化的是,煤炭的減少和天然氣、核電、風電、太陽能等比較清潔能源的增加。

      實際上,能源相關政策也正在推動中國能源結構的“去煤”過程。2014年底,國務院頒佈的《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畫2014-2020》指出了我國優化能源結構的路徑,即降低煤炭消費比重,提高天然氣消費比重,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安全發展核電。到2020年,煤炭消費比重控制在62%以內;石油比重為13%;天然氣比重達到10%以上;而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15%。

      與此同時,地方政府針對新能源的扶植政策也相繼推出,多項有關能源價格改革的政策出臺。比如,北京市就頒佈了《北京市分佈式光伏發電獎勵資金管理辦法》。《辦法》指出,對於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間,並網發電的分佈式光伏發電專案,市級財政按專案實際發電量,每千瓦時獎勵0.3元(含稅),獎勵期限5年。該《辦法》被業界視為,對分佈式光伏,乃至整個中國光伏產業的重大利好,可望在全國範圍內形成更為顯著的示範效應。

      隨著我國經濟轉向升級進入新常態,在低碳發展和環境污染(霧霾)治理力度不斷加大的背景下,能源消費結構轉型逐步深入。

新能源在當前的利用情況

 

      新能源產業在我國的發展十分迅速。根據《新能源產業振興和發展規劃》,包括核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也包括煤化工等傳統能源體系的變革,規劃期限是2009年至2020年。預計到2020年,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的總投資將超過3萬億元。

      然而,客觀的說,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煤炭仍將是中國最重要的能源產品。有鑒於煤炭在能源中的重要地位,煤炭的清潔燃燒應成為最直接且最重要的能源技術改造專案。

      除此之外,從太陽能、地能、風能、海洋能、生物質能和核聚變能等,涵蓋範圍廣泛的新能源,正憑藉環保、低廉和可再生等優勢,成為傳統能源的有效補充,並具有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那麼,新能源目前在我國的發展狀況如何呢?

      研究能源經濟理論與政策的專家、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趙新剛告訴記者,“總體來說,我國正在大力發展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而新能源也正面臨蓬勃發展的好形勢。”首先,作為清潔能源,核電是我國主要的發電來源之一,地位僅次於煤炭和水電。2015年是中國核電重啟元年,年內共核准8臺核電機組。預計2016年國內核電新增建設專案將達到高峰。十三五期間,中國每年將新建6至8座核電站。另據規劃,到2020年我國每年核發電能力將增加到4萬兆瓦。屆時,中國在運核電裝機規模將僅此於美國和法國,位居全球第三位。

源自_《中國地能》雜誌

訪問恒有源集團官網查看

聯繫我們 | 網站地圖 | 法律聲明
©版權 中國恒有源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本公司保留一切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