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有源科技發展集團(微信號:HYYESSTD)專注於淺層地能作為建築物供暖的替代能源的科研、開發和推廣。致力於原創技術的產業化發展,實現為建築物無燃燒智慧供暖(冷),大力發展地能熱冷一體化新興產業。
地熱資源作為一種新型清潔能源,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我國地熱資源的潛力怎樣?開發利用前景是否看好?如何讓地熱資源發揮更大的作用?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他們表達出一個共同的觀點——在不久的將來,地熱資源一定能“熱”起來。
地熱資源是我們的“老朋友”
地熱資源如今被看作是一種新型能源,但我國利用地熱的歷史卻十分悠久。早在先秦古籍《山海經》裏就有溫泉的記述,當時稱溫泉為“湯”,秦始皇曾建“驪山湯”來治療瘡傷。唐代《法苑珠林》中《王玄策行傳》也有對西藏地熱資源的記載:“吐蕃國西南有一湧泉,平地湧出,激水高五六尺,甚熱,煮肉即熟,氣上沖天,像似氣霧。” 我國地質事業創始人之一章鴻釗先生的遺著《中國溫泉輯要》,共搜集到我國古代各史書有關溫泉的資料972處。
我國地熱資源勘探與大規模開發利用始於上世紀中葉,大致可以劃分為初創、初步發展、重要進展以及市場化等幾個階段。
1949年之後,隨著地質找礦工作的開展,為建立和擴建溫泉療養院,我國開始對溫泉進行調查,在若干溫泉區進行了地質勘探,根據所獲得的資料對某些地區溫泉分佈特點和其形成機制作了初步的分析和討論,並首次編制了全國溫泉分佈圖。為配合大地構造的研究,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和地礦部地質力學研究所於20世紀60年代初期先後開始研製岩石熱物理性質測試和鑽井測溫裝置,地質力學所在包括房山花崗岩岩體在內的若干地點測得了較準確的傳導地溫梯度數據,地質所估算得出了松遼盆地3個熱流值。這個時期,由於投入地熱工作的力量有限,工作進展緩慢,處於起步階段。
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地熱能作為一種新能源在國際上逐漸興起,在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教授的宣導下,地熱資源在我國引起廣泛的注意。我國地熱研究工作在區域地熱資源普查、地熱資源開發利用、地熱基礎理論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進展。
上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在20多個省區開展地熱資源普查和考察,累積了一批資料,其中尤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於1973年~1976年對西藏高原地熱活動地表熱顯示的考察最為系統而全面。同時,我國開始進行地熱發電站的建設。1975年開始布鑽勘探的西藏羊八井地熱田,是我國大陸經勘探證實的第一個高溫地熱田,並於1977年建立了一座裝機容量為1MWe的示範性電站。羊八井地熱電站的成功運行,有效緩解了當地的用電困難,鼓舞了國家和地方的能源決策部門,對於推動地熱田開發有著重要意義。
在地熱利用的其他方面,北京、天津和西安等地區相繼開展了低溫熱水溫室種植、水產養殖、療養—洗浴和取暖等地熱綜合利用的試驗研究。在地熱基礎理論研究方面,我國的地質科學家初步分析了華北平原地溫分佈的特點和局部地熱異常的形成機制,發表了我國第一批大地熱流數據並作出相應的解釋;以板塊構造觀點,討論了西藏高原現代強烈水熱活動的機制,首次提出喜馬拉雅地熱帶的概念性模式;用流體力學方法,探討了海底擴張的驅動機制,大陸岩石圈的熱模式和地饅熱柱上湧等問題。
進入上世紀80年代,我國地熱研究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有了重要的進展,主要表現為:在地熱上有重要意義的地區或地質構造單元有計畫地進行了研究;有重點地開展了地熱資源勘探研究,對我國地熱資源分佈特點,或對其潛力作了分析和評估;地熱研究地域由陸地向海洋擴展;礦山地熱和油田地熱工作進一步開展。
隨著地熱資源的自身優勢和我國社會發展與經濟技術進步,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掀起了地熱資源開發熱潮。地熱井越來越深(最深已過4000米),範圍也遠遠超出了“地熱異常”的概念,具有十分明顯的市場特徵。這期間的勘查工作多圍繞井點進行,未進行全面系統的區域性勘查評價工作。由於地熱資源勘查與開採的市場化,造成了不科學的無序開採局面和資源的極大浪費。雖然天津、北京、西安等主要開發區採取了必要的政府干預手段,但效果並不明顯。
為摸清我國地熱資源家底,推進地熱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自1999年國土資源大調查開展以來,基礎性、戰略性的地熱資源調查評價逐漸展開。中國地質調查局先後組織實施了寧夏銀川平原、北京市城區等地地熱資源調查評價工作,並於2011年開始部署“全國地熱資源調查評價”工作,基本摸清了我國地熱資源家底。
近年來,我國十分重視能源結構調整,鼓勵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作為一種新型清潔能源,地熱資源的“熱度”越來越高,其開發利用正迎來迅猛發展的歷史時期。
選自_中國國土資源報
訪問恒有源集團官網查看